近年來,德陽經開區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4321工作法”,立足園區主責主業,廣泛整合園區資源,以黨建帶統戰,強化“1+1+29+N”園區統戰工作矩陣,構建園區大統戰工作格局,加強對廣大統戰成員的政治引領和服務保障。
加強陣地建設,織密統戰工作網
深化矩陣建設。圍繞園區統一戰線工作總目標,統籌管理、協調分工,將“1個中心”(園區黨群服務中心)、“1個基地”(園區統戰基地)、29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N個企業黨組織陣地“串聯并行”,編織黨建統戰業務互促、四級平臺協作的“1+1+29+N”園區統戰工作矩陣,將各界別統戰成員納入服務對象,暢通從上到下的統戰工作渠道、提升工作質效,解決園區統戰工作不夠下沉、過于分散的短板。
擴大組織覆蓋。把統戰工作列入街道、社區和企業的重要議事日程,在轄區2個街道、29個社區以及62家重點非公企業中培育專兼職統戰委員,明確工作職責,要求明確摸清統戰成員底數,與重點統戰成員逐一建立聯絡,構建起遍布園區各區域、各行業的統戰工作矩陣。重點抓好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尤其注重在非公企業中擴大黨組織覆蓋率,加強示范帶動和典型培育。
凝聚思想共識,畫好統戰同心圓
把牢思想引領“方向標”。把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作為園區統一戰線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務,推動理論宣講學習活動覆蓋園區統一戰線200余人,鼓勵黨工委—街道—社區—企業四級統戰干部和統戰成員談感想、論擔當、話發展。
搭建交流交融“連心橋”。承辦港澳臺大學生來德研習交流活動,5年來累計為63位港澳臺大學生提供寒暑期研習崗位、舉辦兩岸三地青年團建活動,為港澳臺大學生和德陽青年搭建交流碰撞的青春舞臺。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街道社區舉行“同心講堂”、文藝匯演、書畫展覽等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活動15場,將“四個與共”“五個認同”廣泛傳遞給各族群眾。
服務中心大局,激發統戰新活力
助力招商引資。發揮統戰渠道資源優勢,圍繞招商引資中心任務多做貢獻,力爭統一戰線“人人都是招商員”。承接“一帶一路”峰會僑商考察團、“僑連五洲·川通四海”僑胞考察團、華僑大學校友會、博士團、淄博市臺商協會等40余批次統戰團體來園區調研考察,圍繞園區機械裝備、電子信息“1+1”主導產業,全力開展央企民企、德陽大學科技園、國際鐵路物流港等重點項目推介。通過九三學社牽線搭橋,引入無人機大師工作室1個。依托德陽海峽兩岸青創園累計引進臺資企業47家,多分布于餐飲、傳媒、文娛等行業,為園區第三產業補充新生力量。
優化營商環境。舉行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推進會,在園區統一戰線全面掀起優化營商環境熱潮,深入落實經開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方案》和“深化十大營商環境整治行動”,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兩個健康”的重要抓手。
搭建合作平臺。成立德陽經開區民營經濟協會,廣泛收集民營企業合作意向,為廣大民營企業搭建與政府、行業間溝通合作的平臺。聯動德陽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協會共同舉辦民營企業發展合作沙龍,25家裝備制造企業就細分賽道、轉型升級、集群協作等領域共話發展,有效創造本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深入合作契機。
服務企業發展。分類召開民營、僑(港)資、臺資企業座談會,收集問題困難和意見建議48條,提交相關部門辦結45條。常態化開展非公企業“大走訪、大服務、大提升”活動,為非公企業推送“紓困促發展”政策明白卡、親清政企通、稅費優惠政策。每季度定向為企業發布技術工種招聘公告,每半年邀請150家企業舉辦大型線下招聘會,助力企業解決招工難問題。向臺資企業對口發放貫徹落實《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調查問卷共41份、分類解決問題7項,協助3名來德不滿半年的臺灣創業青年辦理居住證,切實為各類非公經濟主體解決難題。
促進產教融合。整合園區產業和職教資源,協同政府部門、企業、學校等67家單位成立德陽重大技術裝備制造產教聯合體,成功入選國家級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促成簽約現代產業學院等校企合作項目12個,舉辦專場招聘活動15場,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德陽經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