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山峻嶺間,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35名駐村幫扶干部奔赴涼山州美姑縣、阿壩州汶川縣,以生態為筆、以實干為墨,將鄉村振興的藍圖繪就在青山綠水間。他們扎根基層,用行動詮釋使命,書寫著生態保護與富民強村的動人篇章。
角色蛻變:從異鄉客到貼心人
在美姑縣卡哈村,駐村第一書記的二手五菱宏光成了“便民專線”。他深夜驅車6小時運送羊肉,幫村民打開土特產銷路,村民吉克拿到6000元收入時感慨:“這輩子頭一回掙這么多!”在依千村,工作隊員化身老人的“家庭護工”,挨家挨戶解讀體檢報告、發放用藥指南,用細致服務溫暖民心,完成從“外來者”到“自家人”的蛻變。
點綠成金:生態資源變致富密碼
汶川縣克枯村依托巴布納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游,駐村第一書記創新“民宿聯營”模式,帶動村民開辦民宿、打造“無憂集市”,村民張培蘭年增收2萬元,吃上“旅游飯”。美姑縣灑庫鄉將食用菌種植融入校園實踐,800個黑木耳菌棒走進課堂,以“自然教育+勞動實踐”培育產業新動能;牛牛壩鎮林場探索林下羊肚菌種植,讓“綠水青山”釋放經濟價值。
科技賦能: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汶川縣布蘭村青紅脆李產業遇瓶頸,駐村第一書記聯動四川農業大學專家,引入1000余株良種苗木,落地選果棚項目,重塑“布蘭李”品牌競爭力。灑庫鄉工作隊跨越千里赴什邡取經,聯合省農科院引入貴妃木耳新品種,省林科院提供技術、規劃院資助物資,以“科技+資金”雙輪驅動,讓農戶“輕裝上陣”發展特色種植。
民心所系:織密防返貧安全網
在美姑縣三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日均走訪15戶,用笑容打破語言隔閡。他連夜協調解決新生兒醫保難題,推動“以購代捐”補短1.4萬元;四普村第一書記1個月走訪106戶,筆記本記滿群眾需求,通過低保兜底、產業獎補等措施,將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晨光初現時,林草幫扶干部的身影已穿梭在山間小道。他們或是奔波致富路的“擺渡人”,或是科技興農的“引路人”,更是守護民生的“貼心人”。正如幫扶干部在日記中所寫:“愿做扎根基層的樹,與群眾同甘共苦。” 這些“扎根之樹”正匯聚成林,托舉起鄉村振興的春天。
(省林業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