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紅原縣立足縣域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實際,持續推廣“黨建引領、三治聯動、精準服務”治理模式,堅持以“小支點”撬動鄉村治理“大文明”,助力紅原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
“小主軸”實現“大聯動”,破解“參與主體不廣”的瓶頸。針對鄉村治理主體“碎片化”、治理客體“原子化”等問題,明確由誰治理,拓展治理主體及其責任。構筑“鄉(鎮)黨委+村(社區)黨支部+村(居)民小組黨小組”鄉村治理領導主軸,強化牽頭抓總、統籌部署、協調落實和督促指導經濟發展、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民族團結、基層黨建。充分調動自治、社會、調解、經濟、監督、群團等6類組織積極性,有效發揮辦理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幫教特殊人群、預防違法犯罪等作用。壓緊壓實鄉(鎮)政府、村(居)委會、村(居)民推動經濟發展、社會管理、服務群眾等責任,實現多元治理主體融合共治。標準化建成鄉(鎮)綜治中心,將派出所、司法所、調解中心、信訪辦和便民服務中心職能職責有機整合、統一指揮、整體聯動,形成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鄉村治理大聯動。
“小網格”搭建“大平臺”,破解“治理載體單一”的瓶頸。針對鄉村治理中信息不通、聯系不緊、服務不實等問題,搭建網格化治理和信息化支撐兩個基礎鄉村治理平臺。按照聚居情況劃分,把村(社區)、寺廟,遠牧點各劃分為若干網格,確定網格員、信息員,實現網格治理“全域覆蓋”。網格員采取入戶走訪、群內收集、接聽電話等多種方式收集群眾各類訴求,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服務,實現“全時辦理”。按照工作領域劃分,將法治建設、文化德治、環境整治等領域劃分多項功能型大網格,實現領域治理“分向負責”。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完成村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實現村(社區)“雪亮工程”全覆蓋,推進“天眼工程”建設,構建覆蓋農戶的全域視頻監控網絡,強化矛盾調處、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管理協作,實現“一網多能”。
“小機制”發揮“大作用”,破解“治理成效偏低”的瓶頸。針對治理方向不清、方式單一、效果不佳等問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機制,為鄉村治理指明方向。完善平安法治鄉村建設機制。整合鄉鎮派出所、巡山護牧隊、“平安志愿者”和群眾治安巡邏隊開展巡山護牧、邊界巡邏;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著力整治“村霸”、社會治安亂點亂象。完善文化德治鄉村建設機制。培育“敬信勤新”牧區新民風,年終鄉鎮千人群眾大會集中表彰“致富帶頭人”“好媳婦”“優秀牧民”“平安家庭”等先進典型。完善群眾自我服務管理機制。落實“一定兩議三監督”、一事一議、聯戶組長會議等民主協商制度,提高村務群眾參與度,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管”。充分發揮鄉鎮紀委、村民監督委員會的監督職能,嚴格執行村財民理鄉監管,定期公開鄉村“三務”,增強自治管理透明度。
(阿壩州紅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