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共青團綿陽市游仙區委堅持黨建帶團建,將黨建優勢轉化為共青團發展優勢,結合游仙區域發展實際,以“黨建引領”為抓手,在“機制保障、教育管理、激發活力、提升貢獻度”等方面持續發力,實現以帶促建、以帶促管、以帶促進,著力推動全區共青團工作全面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凝聚青春動能。
黨建帶團建,在完善基礎保障方面建機制。建立健全“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突出陣地建設、人員配備、經費保障等考核重點,聯合區委組織部出臺《加強黨建帶團建十項措施》,明確團建工作與黨建工作同規劃、同部署、同考核,將黨的青年工作納入黨建工作部署和年度考核,黨的青年工作開展情況作為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把黨建帶團建工作作為政治巡察監督的一項內容,力求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團建經費納入黨建經費預算,推動基層黨、團組織陣地共建共享,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建設優化14個“青年之家”,實現鎮(街)“青年之家”實體陣地全覆蓋。不定期召開青年工作會,聽取團的工作匯報,及時研究共青團的重大問題,不斷為團組織開展工作提供支持,切實構建起全員大抓團建工作合力。
黨建帶團建,在青年教育管理方面出實招。黨團教育同步開展。將團干部的培訓納入全區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規劃,“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班納入年度培訓,先后開展“奮進新時代”“致敬科學家”等線上線下主題團日活動20余場,組建“富樂星火”青年宣講團,持續吸納多名優秀青年進入宣講團開展主題宣講活動百余場,引導團員青年積極參與“青年大學習”,覆蓋團員青年達10萬人,切實增強了青年黨員團員的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聯合區紀委、區委組織部,創新開展青年入職“首扣教育”,引入時下廣受年輕人喜愛的“劇本殺”游戲形式,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30余名新入職年輕干部“沉浸式”體驗被腐蝕、被圍獵風險。組織10余名青年干部參與拍攝廉潔教育宣傳片,打造系列釋案說紀“廉續劇”,讓青年干部筑牢紀律防線。相關活動被廉潔四川、四川日報等主流媒體持續報道。
黨建帶團建,在激發青年活力方面求突破。運用“黨組織+團組織+青年之家+青年社團”打造青年“趣”生活。用好轄區院校人才集聚優勢,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黨、團組織建立“游青社彩營”樞紐型青年之家,組建科技文化、志愿服務等領域10個青年社團,打造游仙青年人才文化節等多個青年活動品牌。開展“漢服秀場”“音為游你”等青年活動30余場,服務青年人才5000余人次。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和青年之家活動陣地,以青年社團活動形式,系緊青年“地緣、業緣、趣緣”三條紐帶,發揮團組織在青年政治思想引領、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新興產業業態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將黨組織統籌協調優勢和團組織密切聯系青年優勢有機結合,形成“行業(黨)團委發布+團屬組織認領+社會資源參與+多方共建共享”的服務青年工作新模式。服務在游青年人才上萬人次,進一步實現團的組織網絡、工作力量、服務項目在青年身邊有形化、常態化、特色化。
黨建帶團建,在提升青年貢獻度方面見實效。整合青年志愿服務資源,以黨建帶團建為引領,整合青年之家、童伴之家等現有陣地,推行“黨支部+共青團+青年之家+青年志愿服務隊”工作機制,構建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的人員、項目、陣地、資源“四位一體”工作格局,實現全區青年志愿服務隊伍全覆蓋。依托“志游俠”青年志愿服務品牌,深化校地合作,與西南科技大學、綿陽職業技術學院校團委,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校團委、綿陽城市學院等6個高校院系建立合作關系,儲備在綿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力量上千人,拓展志愿服務“朋友圈”。組織青年志愿者深入我區開展“點單式”志愿服務,其中,正在持續開展的綿陽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反哺”智慧助老服務項目、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工程學院“情暖童心”項目獲評區級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組織30余名青年志愿者服務央視《江山如畫》節目錄制獲各界好評。
(共青團綿陽市游仙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