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是“進”的重要基礎,明年各項工作還得圍繞“穩”字來展開;“進”是“穩”的目標,也為中國經濟之“穩”提供持久的動力,這更多體現在高質量發展方面
●經濟工作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事物的發展是有其規律的。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提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短短十二個字,為明年的經濟工作鮮明定調。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并準確把握“穩”和“進”、“立”和“破”之間的辯證關系和深刻內涵,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理解明年經濟工作的基調,關鍵是把握好蘊含其中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和‘進’要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創造穩定宏觀環境”。“穩”和“進”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要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和把握。
一方面,穩是大局和基礎,不穩無以進。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任何過大的起伏都可能造成經濟資源的浪費。當今世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只有穩住增長、防牢風險、守住底線,市場才能從容配置資源。從社會層面看,世界變亂交織,經濟依然低迷,只有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人民才能安心建設。穩住了,經濟才能鞏固回升向好的態勢,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因此,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堅決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另一方面,進是方向和動力,不進難以穩。當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因此,唯有以進促穩,才能有效應對和解決好這些問題。一是科技創新要“進”。此次會議在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中明確指出了要“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明年九項重點工作中,“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放在了第一項,強調了“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進”的姿態明顯。二是宏觀政策協同聯動要“進”。“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寫入了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中。要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宏觀政策將更加注重針對性、有效性、一致性。“看得見的手”將精準發力、形成合力,致力于打造更加穩定可預期的宏觀政策環境。三是“三個統籌”要“進”。要切實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以高增長帶動增量的升級、以需求端托底供給端和技術端,實現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增長中實現轉型。
簡言之,“穩”是“進”的重要基礎,明年各項工作還得圍繞“穩”字來展開。會議明確,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進”是“穩”的目標,也為中國經濟之“穩”提供持久的動力,這更多體現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包括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
推進明年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統籌好“立”和“破”是關鍵之舉。“先立后破”在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出現過。“先立后破”傳遞了明確信號:經濟工作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事物的發展是有其規律的,“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
具體而言,首先,要認清“時”。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這就是最大的時代背景,看準“時”,是改革發展、政策制定最基礎的依據。立什么、破什么,都要先看看時勢的變化。
其次,要掌握好“度”。“度”是事物變化發展的范圍,超過這一范圍,事物就會發生質變。在實踐中,違背了這一規律就是“不適度”,就會走向反面。就當前來說,推動改革的前提條件是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也就是體制機制改革的力度必須與經濟運行相適應、與經濟形勢相適應。
再次,要把握好“效”。把政策效果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立什么、怎么立?破什么、怎么破?要看是否符合人民至上,是否能夠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有利于高質量發展。事先要對“立”和“破”的效果作出科學評估,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檢驗,在政策效果沒有充分表現出來之前,不急于破;在效果明晰的條件下,要勇于推進,敢于向既定政策目標沖刺。
說白了,該立的肯定要積極主動地立起來,但該破的也得在立的基礎上堅決地破,絕不能搞“一刀切”,這既適用于新舊動能轉換,也適用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在深刻理解“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我們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握好九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扎實做好經濟工作。
一是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二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消費從疫后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優化消費環境。這兩項工作放在靠前位置,體現了向科技創新要發展動力、積極拓展國內大市場的戰略意圖,體現了統籌需求擴張和供給增長的系統化思維。科技創新是“立”,一旦新產業、新模式形成,落后的產業、產能、工藝模式就可以被替換掉;擴大內需也是有“立”有“破”的,壯大新型消費市場就是“立”,替代不適應新消費習慣的產品和服務就是“破”。
三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力。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既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又要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四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這兩項工作都是為了打造更加友好的營商環境,促進內外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社會全要素的生產效率。改革開放是解決“破”“立”矛盾的關鍵,也是實現“先立后破”、達成新平衡的重要方法。
五是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這些領域“穩”和“進”的關系更加突出,每個方面的風險都要先摸清底數,做好紓解和出清工作。
六是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和鄉村治理水平,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七是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八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六、七、八項工作均屬于長短線結合的工作。“三農”工作對于經濟來說,有“壓艙石”的作用;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對于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關系到長遠經濟安全。
九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民生底線。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發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這其實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就是為了鞏固提升民生福祉。
明年經濟工作的原則已經確定,路徑已經指明。在把握好“穩”和“進”的辯證關系、統籌好“立”和“破”的基礎上,落實好九項重點工作,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折不扣抓落實,確保最終效果符合黨中央決策意圖,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陳江生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
(《四川日報》2023年12月18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