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縣域為重要突破口,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明確提出以縣域為重要突破口,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思路。這是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四川落地的戰略謀劃,也是符合四川發展實際、契合四川發展規律的科學之舉。
以縣域為重要突破口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這為我們寫好城鄉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指明了科學路徑??h城地處“城尾鄉頭”,農民進城,縣城是第一站,對城鄉融合發展起著關鍵支撐作用。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明確以縣域為重要突破口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堅持“抓好兩端、暢通中間”的工作思路,其中一端,就是抓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把縣城建強,提高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深化擴權強縣改革,激發縣域發展活力,可以更好地實現城鄉資源的整合和互通,推動全面、協同的城鄉融合發展。一是縣域是相對獨立的行政管理單位,具有相對完整的經濟、社會、文化體系,深化擴權強縣改革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協調資源。同時,國家城鄉融合政策的實施需要有一個具體的操作層面,而縣級行政區域正好可以成為這一政策實施的基本單元。二是縣域經濟既是城鎮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也是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匯點,通過整合優化,可以實現城鄉之間的資源互補和優勢發揮??h域內有著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通過縣域的發展還可以更好地實現社會資源的整合,促進城鄉社會的共同發展。三是縣城產業承載鄉村產業振興,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重點在于縣域經濟??h城綜合承載力的核心因素是產業,其特色產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需立足縣域特色產業基礎優勢,通過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打造更高水平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還可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縣域發展內生動力,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抓好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牽引的鄉村全面振興”。四川有183個縣(市、區),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呈現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等特征。以縣城為支點、以縣域為輻射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可以打破城鄉分割格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成本更低、步子更穩,更具現實可行性??偟膩碚f,城鄉是一個有機整體,具有互促共進關系,從本質上講,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共同目標就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一是從戰略整合角度看,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形成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兩翼。鄉村振興戰略以實現農村全面振興為目標,強調在農業、經濟多元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全面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還有利于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同時,新型城鎮化戰略注重在推動城市化過程中以人為本,有著包容性、協同性和可持續性,涵蓋城市建設、規劃和居民服務水平提升等多個方面。該戰略的智能化、綠色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的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發展形成了有機的補充和互動關系。二是從協同推進角度看,協調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可以帶動城鎮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公共基礎設施加快向鄉村延伸,從而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既能讓農村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也能更好地處理好“走出去”“留下來”“引回來”的關系,帶動城鄉協調發展。同時,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還會不斷地為農村居民在城市就業創造條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讓市民化的農村居民高質量地融入城鎮。三是從全面發展角度看,城鄉融合發展以促進農村產業升級為重要目標。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旨在使農業經濟不再是唯一支柱,而是實現多元化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新型城鎮化戰略則需要城市吸引和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城市的經濟結構更加先進和創新。這兩大戰略的協同推進有助于形成以縣城為載體的經濟發展格局。通過協調,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改善城鄉基礎設施,使得城市和農村居民都能享受到先進的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務,提高整體生活質量。四是從政策協同角度看,協調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需要在政策層面實現制度的協同。這意味著要建立一個相互配套、相互促進的政策框架,確保各項政策之間的銜接和協同,避免因為單一政策而引發的不協調和矛盾。只有政策的協同推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城鄉融合實現全面、均衡的發展。同時,政策協同還涉及財政和投資的有機結合。通過制定合理的財政政策和投資政策,確保財政資金和投資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城鄉融合的全局,促使城鄉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推動城鄉融合戰略的各項目標實現。
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
四川地域廣闊、地理差異明顯,不同地區稟賦條件和發展基礎有差異,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農業農村工作的復雜性需要多方面考慮,但增加農民收入則成為推動發展的關鍵。在我省,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之間仍存在顯著差距,因此,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核心任務在于促進農民增收,迫切需要加速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是城鄉融合下經濟差距應有序有效縮小。這可以通過城市的經濟資源更多地向農村傾斜,支持農村產業的發展,從而收窄直至彌合城鄉經濟發展的鴻溝。城鄉融合也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不再僅僅依賴傳統農業,而是逐步發展新興產業和服務業,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二是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性發展是關鍵。城鄉融合應使城鄉基礎設施水平逐步趨同,確保農村也能享有與城市相似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此外,城鄉融合還能促進農村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增強均衡性,提高鄉村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從而縮小城鄉差距。三是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和就業機會的均等化是重點。解決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和社會保障問題,可以提高其在城市的就業地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的不平等。促進縣域產業升級,提高縣域的就業機會,可以吸引城市市民和農村農民在城鄉融合發展中“雙向奔赴”,增強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增進農村農民的獲得感。四是城鄉社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彌合劑。城鄉融合有助于促進城鄉文化產業的交流與融合,拉近彼此間在文化領域的距離。通過提升農村的社會服務水平,包括文化、體育、娛樂等方面,可以縮小城鄉居民在社會文化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
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強調,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是城鄉融合的重中之重。城鄉要素流動的核心在于人口、土地、資金等要素的流動,這不僅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內在機理,更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一是重點完善產權制度,保障經濟發展。完善產權制度有助于明確資源的歸屬和使用權,從而加強對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有效降低資源利用的不經濟性。清晰的產權制度還能激發資源的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城鄉經濟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完善產權制度有助于激發農民更積極地參與生產,推動農業產業的升級。二是以市場化手段配置要素,促進資源優化。市場化配置要素能夠使資源在市場的自由交換中找到最優的配置,提高城鄉各類要素的利用效率,推動城鄉資源的協同發展。市場化配置要素能夠實現農業生產要素更靈活、高效的配置,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為農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市場化配置要素還能夠更好地激發各類要素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實現城鄉經濟效益的提升,促使要素實現最佳匹配。三是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實現城鄉共贏。完善產權制度需要關注農村土地的產權問題,通過土地流轉、確權登記等手段,使農民能夠更明確地享有土地產權,推動農村土地的更有效利用。市場化的土地流轉有助于使土地資源更加靈活地流動,滿足城市建設和農業發展的需求。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四川日報》2023年12月25日12版)